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8篇
  免费   4101篇
  国内免费   4592篇
测绘学   1020篇
大气科学   4136篇
地球物理   5247篇
地质学   10308篇
海洋学   2355篇
天文学   908篇
综合类   2412篇
自然地理   256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868篇
  2021年   966篇
  2020年   845篇
  2019年   936篇
  2018年   1161篇
  2017年   1039篇
  2016年   1235篇
  2015年   930篇
  2014年   1210篇
  2013年   1211篇
  2012年   1124篇
  2011年   1193篇
  2010年   1119篇
  2009年   1128篇
  2008年   1002篇
  2007年   977篇
  2006年   765篇
  2005年   821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611篇
  2002年   599篇
  2001年   567篇
  2000年   661篇
  1999年   998篇
  1998年   801篇
  1997年   873篇
  1996年   810篇
  1995年   680篇
  1994年   559篇
  1993年   506篇
  1992年   391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228篇
  1989年   175篇
  1988年   173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4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古湖岸线的识别及其对砂体和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在兴  刘晖 《古地理学报》2010,12(5):589-598
古湖岸线是一定历史时期湖平面与古陆地的交线,即陆上与水下沉积的分界线。古湖岸线的识别 过程就是一个沉积环境恢复的过程,识别标志包括地貌特征、特殊岩性、古生物特征、沉积构造、地球化学指 标、地震反射特征以及沉积相变等多个方面。沉积盆地中古湖岸线对于砂体和油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1) 古湖岸线的类型控制了砂体的成因,古湖岸线的位置及迁移控制了砂体的分布和垂向叠加样 式;(2) 古湖岸线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与发育,一般情况下水下砂体的储集层物性优于水上砂体; (3) 古 湖岸线的频繁迁移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提供良好的沉积条件; (4) 古湖岸线附近是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 遮挡油气藏及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并且油气藏沿古湖岸线呈现裙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992.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 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 × 10-3 μ m2,属于典 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 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 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鉴定。分析认为: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细砂岩和岩屑细砂 岩,成熟度较低;次生溶蚀孔隙提供了大量有效储集空间,所占比例甚至可达25%;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 交代、溶解、破裂等成岩作用,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 A1期和A2期。压实、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生 孔隙遭到破坏,形成致密储集层;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不大;溶解、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使储集 层物性得到改善,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由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 使储集层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蚀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对三肇凹陷低渗透储集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3.
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化学计量学重点关注C、N、P元素比例及权衡关系,已成为揭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限制等生态过程的有力工具.植物自身体现出对养分元素的调控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土壤C∶N∶P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植物-土壤系统中N、P的养分循环关...  相似文献   
994.
以辽宁省港口城市地带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作用格局和内部空间组织两方面考察其空间结构。引入场强模型,以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和最短时间距离为评价变量,通过区域作用力的评价反映港口城市的区域作用格局;运用网络分析方法,通过β指数、γ指数和α指数分析构建港口城市内部空间组织拓扑结构来反映港口城市地带内部组织结构。研究结果:①区域作用格局可将辽宁省港口城市区域作用划分为实力型、区位型和弱势型3种类型;②内部空间组织结构上,丹东空间联系能力相对较好,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空间联系能力各有侧重,葫芦岛能力较差;③大连市在港口城市地带中处于核心地位,带动6市协调互动共同形成和发挥对外窗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属于经济欠发达山区。梅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客都、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明显。梅州市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自身优势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符合节能减排时代主旋律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梅州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梅州市的比较优势,探索梅州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96.
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规划体系包括法规体系、编制体系和运作体系三大部分。其中编制体系是由各个层次的规划形式共同组成的。建议将旅游活动空间划分为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景点3个层次,将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分为基本序列和扩展序列两个部分。基本序列包括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旅游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3种形式,分别对应上述3个旅游活动空间层次。扩展序列包括若干种规划形式,也与3种旅游活动空间区域形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8.
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1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得出社会发展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素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是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变化的四大类主要驱动因素;总体上,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约低于累计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该区域耕地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999.
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价——以泸水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地利用、交通、水资源、土壤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怒江峡谷区的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泸水县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泸水县人居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人居环境评价值与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达到0.89,与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达到0.956。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泸水县各个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泸水县已难以承载现有的人口。  相似文献   
1000.
试验选用一株高产低温蛋白酶的南极细菌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 AN64,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态氮、pH值5个方面研究了南极细菌对养殖水体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蛋白质的散失,水体中蛋白质的含量在第7天达到高峰,溶解氧下降,化学需氧量持续上升,在第11天达最大值9.88 mg/L,并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缺氧条件下,有害物质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在第9天和第11天分别达最大值0.65 mg/L和0.352 mg/L,而pH值持续下降,在第9天达最低值5.95。当水体中加入高产蛋白酶的南极菌株AN64后,蛋白质含量在第5天即达高峰,溶解氧无明显变化,化学需氧量在第7天达最高峰,比对照组提前4天,但含量仅约为后者的一半。同时,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仅为对照的47.7 %和26.5 %,而pH值有小幅下降,维持在6.85到7.5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南极菌株产生的低温蛋白酶可以有效分解海水中的蛋白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维持pH值的稳定性,为健康养殖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